首日人氣爆棚 “山西鱷”和“狗頭金”最受關註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備受關註的山西地質博物館開館,大傢憑身份證、軍官證、學生證等有效證件免費領票參觀。記者在現場看到,上午9時,領票窗口前排起瞭百米長隊。10時30分,排隊領票者不減反增,一位市民見狀,跟傢人調侃道:“領上票可能就下午瞭。”
據不完全統計,18日近萬人參觀瞭山西地質博物館。館方表示,這的確超出瞭事先預想,但同時也證明參觀者普遍素質較高,現場並未出現混亂現象。為瞭保證參觀者人身安全,從本周開始,博物館將執行每天4000人的參觀上限,也請廣大參觀者安排好參觀時間。
在網絡上,網友們形象地稱山西地質博物館為飛碟、甜甜圈、煙灰缸、斑馬臀……一個個有趣、善意的名字,足見大傢對這座博物館的喜愛和期待。最珍貴的藏品——山西鱷化石
山西地質博物館內最珍貴的展品,非山西鱷化石莫屬。這具化石距今兩億五千萬年,而且全球僅此一具。
兩億五千萬年是個什麼概念?恐龍是人們普遍認為非常久遠的古生物,但這隻山西鱷至少要比恐龍提前2500萬年出現在這個星球上。
古生物學傢根據生物的演化,把地球分為五個“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我們現在處在新生代,而這隻山西鱷處在中生代。
中生代是爬行類動物統治地球的年代,持續瞭大約一億八千萬年。中生代早期,出現瞭山西鱷,中生代中期和後期,出現瞭恐龍,山西地質博物館裡展示的這具山西鱷化石,是2011年在山西吉縣的一個公路邊發現的,其出土於三疊紀地層的暗紫紅色砂質泥巖中。這具化石保存之完整世所罕見,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具化石發現後,已有多位國外專傢專程來山西尋求資料。
從某種意義上講,山西鱷是恐龍的“祖先”。作為中國肯氏獸動物群(生活在中國北方中三疊紀、以獸孔類和原始初龍類為主體的四足類動物群,主要分佈於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中的頂級掠食者,它具有非常鋒利的牙齒,山西鱷的頸椎之間有間椎體固定,說明它的脖子並不靈活,而粗壯的脖子也增加瞭它的咬合力。
“狗頭金”同樣也是博物館的“當傢之寶”。我國的采金人把重量超過5克的天然金塊俗稱為“狗頭金”,在國外則多稱“塊金”。因為大重量的天然金塊十分罕見,因此世界各國都以有“狗頭金”為驕傲。
山西地質博物館裡收藏的這件“狗頭金”,是巖石中的金在長期風化、剝蝕等地質作用下被剝蝕、搬運,最終沉積在金礦下遊河灘砂礫石層中並逐漸聚集而成,發現於大同靈丘縣。該金塊重約425克,純度可達90%以上,是山西省有記載以來發現並保存下來最大的一塊,被專傢稱為“華北第一金”。最現代的展館——“珠聯璧合”
歷時8年建成的山西地質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其建築理念是“天圓地方”,下部方形建築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寶盒”,外披網格狀“珠簾”,上部扁圓形展廳外形似“玉璧”橫空,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與地質元素有關的“珠聯璧合”。館內現有古生物化石、隕石、礦藏標本等藏品1萬餘件。
展館內陳列充分體現現代化博物館特色,其主題是“表裡山河”,展陳體系可概括為“一線二點”。一線即基本陳列由“穿越時空,山西地質歷史陳列”“遠古物種,山西生物演化陳列”“大地寶藏,山西礦產資源陳列”“物華天寶,山西礦物巖石陳列”四部分主題展線;二點即專題陳列我省測繪知識和土地資源兩部分內容。
博物館內大廳中央的巨大球形“穹幕影院”,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混凝土結構的球星影院,可以容納百人同時觀看高科技全景科幻電影。球幕影院采用世界先進的數碼天象儀系統,許多罕見的天文現象,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等現象都能在影院內再現。在大廳入口處的山西地形地質大型沙盤,比例尺為1:10萬,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地形地質沙盤。它不僅可以使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山西的地形地貌有個直觀的認識,同時對山西礦產資源的種類以及重要礦產資源的分佈有個概括性的瞭解。
乾坤灣黃河動態水流景觀及“山西地質發展史”大型多媒體畫中畫采用瞭目前國內領先的展示技術,這種新穎活潑的展示方式傳播相關地學知識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瞭新的視覺享受。
山西地質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00—17:00,每日16:00停止入館。展館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作者:高宏亮
(原標題:山西地質博物館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