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曉宏
近來,有關抑鬱癥患者自殺的新聞時常見諸媒體,引起社會關註和熱議。5月9日在上海召開的世界心理治療大會上,有關專傢指出,我國抑鬱癥患者達3000萬人,僅有10%的人接受正規治療,以致出現不少悲劇。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壓力日漸增大的今天,如何防治抑鬱癥?怎樣提高知曉率、就診率和治療水平?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走近抑鬱癥群體”連續報道,希望能幫助讀者對此有更深入的瞭解。
——編者
人前堅毅,人後沮喪
學識高、地位高的社會精英,是抑鬱癥高發群體。遇到負面情緒時,盡管內心痛苦壓抑,外表卻若無其事,甚至面帶微笑,不願向人傾訴
“人的心理承受力像一根彈簧,壓得過緊,釋放時就顯得怪異。”北大六院(北京精神衛生研究所)老年科主任孫新宇說。
一位40多歲的主任醫師工作負荷重,長期身心透支,加上在單位跟同事關系不融洽,變得落落寡合。朋友見狀,拉他到孫新宇這兒“聊聊”。孫新宇發現這位醫生已患中度抑鬱癥,且有自殺傾向,囑咐其傢屬嚴加防范。病人回去後,傢人怎麼說,他便怎麼做,表面很配合,但私下把藥都扔瞭,並堅持上班。後來,工作堅持不住瞭。於是,他選擇一個夜晚,躲在隱蔽的地方,一次性大量服藥。他被發現時,已經無救。
“一些重癥抑鬱患者為瞭實現自殺目的,會有意識地掩蓋痛苦,以逃避親友和醫務人員的註意。”孫新宇介紹,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人不願直面自己的心理困擾,諱疾忌醫。受過高等教育者也不例外,甚至更加抵觸,不相信會得這種病。
“事實上,學識高、地位高的社會精英,是抑鬱癥高發群體。”孫新宇介紹,機關裡的領導、企業中的老板、高職技術人員等,有做事認真、敏感多思、工作緊張的特點,遇到負面情緒時,為瞭“面子”“尊嚴”乃至“進步”,強扛著壓力,盡管內心痛苦壓抑,外表卻若無其事,甚至面帶微笑,不願向人傾訴。可是“微笑”過後,湧上心頭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獨。“人前堅毅,人後沮喪”的惡性循環日久,一些人會罹患隱匿型抑鬱癥。
“近年來,門診中雙向抑鬱癥患者也在增多。”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人文醫學與行為科學教研室主任趙旭東教授指出,躁狂發作時,他們情緒高昂,精力充沛,不畏艱險,能幹自信,睡眠較少,覺得自己很優秀。抑鬱時,則情緒低落,不想見人,自卑傷感,興趣索然,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多數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少數人嗜睡、貪吃。飲彈自殺的著名作傢海明威就是這類患者。
“沒有人對抑鬱癥有絕對的免疫力。”著名心理學傢馬丁·塞利曼將抑鬱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鬱癥將躍至全球第二大疾病,自殺是其最可怕的癥狀。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抑鬱癥、狂躁抑鬱癥等心境障礙發病率為6.1%,焦慮障礙發病率為5.6%,酒癮等物質使用障礙發病率為5.9%,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精神病型障礙發病率約為1%。中年以上人群抑鬱癥發病率高,青少年患雙向心境障礙和精神分裂癥者多。
病癥在“身”,病根在“心”
抑鬱癥患者更願意表現身體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擾。他們可能不會說“我很傷心,我天天哭,我很鬱悶”,而是強調“我頭疼,我胃痛”等
兩年前,70多歲的張女士裝修傢裡房子時,因質量問題,與工人發生沖突。留下心結,時常想起。後來她感覺身體不舒服,胃痛,氣短,頭暈,腦袋像箍瞭一個圈,身上忽冷忽熱。原來勤快、閑不住的她,逐漸變得發懶,不願出門,也不再去聽戲唱曲。在北京天壇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中醫醫院等多傢大醫院的心內科、神內科、消化科甚至耳鼻喉科輾轉瞭一年,也沒查出什麼大病。可她就是身感不適,悲觀厭世,總想自殺。
“張女士是因抑鬱障礙導致的軀體不適。”孫新宇說,我國抑鬱癥患者更願意表現身體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擾。尤其是老年人,看病時往往強調“我頭疼,血壓高,睡不著覺”,很少說“我傷心,天天哭,很鬱悶”等。
“臨床上,一些頭、頸、腹、背、關節疼痛的疾病,其實病根在‘心’。心理問題軀體化的疾病,醫學上稱為‘心身疾病’。”趙旭東表示,精神障礙常常與軀體疾病共存,交互影響。
周先生3年前發生心肌梗塞,病愈後情緒持續低落,有時覺得生不如死。在醫生的建議下,他開始服用抗抑鬱藥。令其驚訝的是,此後心臟病再也沒犯過。雖然無法肯定這是抗抑鬱藥的功勞,但當他一度背著醫生偷偷停用抗抑鬱藥後,種種不適癥狀又很快出現,他不得不繼續服用抗抑鬱藥。
“不僅冠心病能伴發抑鬱癥,高血壓、腫瘤等疾病都有伴發抑鬱癥的可能。”趙旭東介紹,綜合性醫院的住院病人中,22%—33%的患者伴發情緒障礙,尤其是老年人比例高。
隨著老齡化加快,我國老年抑鬱癥發病率上升。一項對3.5萬名老年人心理求助電話的統計分析顯示,超過40%的獨居老人有抑鬱癥傾向。“退休後失落孤獨、慢性病和抑鬱癥的共病困擾、生理機能喪失等因素,導致一些老人產生厭世情緒,自殺風險比年輕人高。”調查顯示,我國55歲以上人群中,每年超過10萬人自殺。
留守兒童是最大“隱患”
未成年人患抑鬱癥不像成年人唉聲嘆氣,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易激惹、言行沖動暴躁、情緒易失控、生活懶散拖拉、情感淡漠等
“抑鬱癥的病根多在兒童期,5歲前甚至3歲前就埋下瞭。”趙旭東說,現在無論什麼人傢的孩子,富二代、官二代或平民子女,不少都缺“愛”。
15年前,浙江溫州一對夫妻將出生不久的二兒子留給父母,帶著4歲的老大去歐洲創業。辛苦打拼10餘載後,夫妻倆事業有成,生活穩定,於是從國內接來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二睿睿。頭兩年,睿睿較乖,第三年開始叛逆不端。他攻擊性強,與同學相處不好,跟在國外長大的哥哥和在國外出生的弟妹都合不來。“我是父母親生的嗎?”睿睿時常懷疑,“為什麼把我一人留在國內?”最近半年,他又上網成癮,逃課輟學。父母勸不動很絕望,於是把他哄勸回國,帶到溫州康寧醫院。該院副院長管偉立仔細檢查後,確診孩子患瞭抑鬱癥。“能治好他的病,花多少錢都行。”父親痛心地說。
“青少年的抑鬱癥不易被發現。他們不像成年人表現出唉聲嘆氣的樣子,也不總是獨自在房間流淚哭泣。”管偉立介紹,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易激惹、言行沖動暴躁、情緒易失控、生活懶散拖拉、情感淡漠等。
“6000多萬留守兒童是最大的隱患。”趙旭東認為,傢庭是孩子體驗情感、發展情商的搖籃。孩子無法從“搖籃”中獲得必要的安全感、尊重、親密與愛,就容易出現低自尊、高抑鬱等心理疾患。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對收治的5500多病例統計發現,網癮少年大部分伴發抑鬱癥。超過95%的網癮少年覺得生活沒勁;94.6%的人具有內向、敏感的個性特質,他們內心自卑,對生活有強烈的無助感;54.8%的人因上網受到阻攔,采取過暴力手段。
“許多網癮少年3歲前,與父母有半年以上的分離,沒有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該中心主任陶然指出,有些父母盡管“人在”,但“心不在”,不懂得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精神、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而把責任等同於愛,教育大於愛,讓孩子成瞭“父母在傢的留守兒童”,導致孩子自我評價低,出現自卑、抑鬱等心理問題。
延伸閱讀
如何診斷是否抑鬱?
抑鬱癥的典型癥狀表現為:思維遲鈍、情感低落、行為減少;以及“六無”:無趣、無助、無能、無力、無望、無價值。
診斷是否患瞭抑鬱癥,要以心境低落為主征且持續至少2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下述癥狀中的4項:
1.對日常生活喪失興趣,無愉快感;2.精力明顯減退,無原因的持續疲乏感;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4.自我評價過低,或自責,或有內疚感,可達妄想程度;5.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顯著下降;6.反復出現想死念頭,或有自殺行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8.食欲不振,體重明顯減輕;9.性欲明顯減退。
(衛 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