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查民調顯示,七成網友擔心直接使用“洋文”會傷害漢語的純潔性
近日,媒體熱議“外來詞”。有人擔心不經翻譯直接應用在日常漢語中的“洋文”會傷害漢語的純潔性。此話題引發瞭公眾的高度關註。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2%的受訪者平時常會用到外來詞,82.9%的受訪者贊成應通過對外來詞高質量的翻譯,表達出漢語特有的味道。
兩成人從不使用外來詞
武漢大學文學院大三學生魏瀟坦言,自己使用外來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說,慢慢就成瞭流行語,自己也就習慣這麼說瞭。她認為,很多詞語所指的概念或者物體的第一手信源就是英文,大腦由此建立的認識也是在英文環境下的,因此在以後引用時就容易直接說成英語。
調查顯示,38.2%的受訪者坦言自己經常直接使用外來詞;22.0%的受訪者表示偶爾使用;14.6%的受訪者很少使用;僅25.2%的受訪者從不使用外來詞。
武漢大學翻譯系教授胡孝申認為,語言的一個特性是,簡單好用就容易適者生存。對於漢語中夾雜外來詞的情況,有的人是因為不太精通兩種語言才夾雜使用,也有人是故意為之。情況很多,不一而足。
七成人稱外來詞使用過度
過度使用外來詞會破壞漢語的活力和嚴謹嗎?調查顯示,70.3%的受訪者有這方面擔心。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副教授周守晉認為,夾雜洋詞有時是需要,有時是為瞭顯示一種態度。這些都屬於個人言語修辭的范圍,因而也就有社會性或者規范性問題。一是要把握度,過多的、刻意的夾雜洋文,會引起反感、帶來交際的障礙;二是范圍的問題,在面向大眾的、正式規范的言語表達場合,如政府文告、法律文書等,也要保證嚴肅性、規范性要求。
“但若要求個人的日常表達都達到這種純潔性的要求,是不現實的,甚至違反語言本質屬性。”周守晉認為,那些為老百姓所懂並樂於使用的外來詞,是漢語社會對於跨文化交流的一種積極反應。
過半人主張兼容並包
調查中,82.9%受訪者認為,對於外來詞,我們不應一概照搬,也不應全部拒絕,而應通過高質量的翻譯,表達出漢語特有的味道。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怎樣才能更好地弘揚漢語和漢語文化?調查中,“發揚文化自信、兼容並包”(55.3%)居於首位,“加強古漢語和語文教育”(55.2%)緊隨其後。其他還有:“多手寫、少打字”、“推動全民古詩文經典誦讀”、“搞外來詞翻譯比賽”、“培養人才,提高翻譯待遇”等。
“語言有‘體’、‘用’兩面,前者是穩定的、長期形成的,後者是變化的、臨時的。夾雜‘洋詞’現象屬於後者。”在周守晉看來,既要做好漢語言的規范化、純潔性的工作,也要體現漢語的調節機制,隨著社會發展展現出語言的包容性。即要讓“體”、“用”各得其宜,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中青在線編輯: 鄔嘉宏
(原標題:七成網友擔心直接使用“洋文”會傷害漢語純潔)
留言列表